首页 > 最新动态 > 【中国糖史】糖业半壁江山——广西(2)
最新动态
【中国糖史】糖业半壁江山——广西(2)
2024-05-2222
民国时期,广西多数县都有甘蔗栽培和土法制糖,生产的片糖很有名。用牛拉木榨辊或石榨辊辗压,榨出蔗汁,再用大锅煮糖,生产100公斤片糖约需1.4吨甘蔗。1933年设在柳州的广西农林试验场,负责试验和培育良种工作。次年,先后从爪哇、台湾等地引入优良品种,并在柳州、柳江、贵县和南宁等地推广。
民国政府当局曾于1934年在贵县筹建日榨300吨的罗泊湾糖厂,1935年建成投产,这是广西建成的第一座机制糖厂,但只生产3个榨季,于1939年被日本侵略者用飞机炸毁。1938年在桂平县江口建成日榨蔗30吨的银竹糖厂,由于设备简陋,生产不正常,于1939年停产。1947年由南洋企业公司广西分公司在梧州建成日榨蔗30吨的梧州糖厂,当年建成投产。尽管当时蔗糖发展不快,产量不高,但人们对蔗糖生产也进行了比较长期的探索和生产实践。当局在1934年筹建贵县罗泊湾糖厂时,就对广西发展蔗糖生产的优势作过论证。当时广西工商局编的广西工商丛书之一《广西糖厂概况》载道:“广西僻处边陲,经济薄弱,工商不振,每年入超一千数百万元,尚无抵补良法……今植棉试验,尚未成功,而最有希望者惟制糖、畜牧及采矿三业。其中以制糖工业,关系农民经济尤为重大。”“广西农民种蔗利益并不为厚,然以其能收支相抵,仍较其他作物为优,故农民乐于种植。今若设法使其改进,制糖业前途,甚可乐观”。种蔗制糖的优势已被人们所认识,只是由于当时社会动乱,加上耕作技术、生产方式落后,蔗糖生产未得到应有的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战争封锁及交通不通畅等原因,进口糖大为减少,广西蔗糖业有了迅速的发展,1939~1941年,黄糖年产量均超过4万吨。抗战胜利后直至1949年前,由于大量洋糖进口以及国内战乱等原因,蔗糖生产又趋下降。
1949年,全广西糖料蔗播种面积为23.03万亩,甘蔗农业总产量为43.51万吨,均由各地土榨加工,生产土糖1.5万吨,占当时全国产糖量20万吨的7.5%。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