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产业发展】坚决严控化学合成甜味剂添加和消费
最新动态
【产业发展】坚决严控化学合成甜味剂添加和消费
2025-01-24 81
近年来,为迎合消费者减少能量摄入的偏好,多种化学合成甜味剂先后进入食品加工业并为大众消费,所引发的人体健康危害以及工业生产排放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坚决措施,加以控制,加强监管。 一、化学合成甜味剂的使用状况
化学合成甜味剂是最早从国外引进的、人工合成的一类具有高倍甜味的食品添加剂。根据已颁布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我国批准使用的非糖甜味剂分为合成甜味剂、天然甜味剂和糖醇类甜味剂。其中,化学合成甜味剂产品性质稳定,耐热、耐酸、耐碱,不参与人体代谢,大多数不提供能量,微量使用就可使食品有较强甜味,如甜蜜素甜度是蔗糖的50倍左右,安赛蜜为200倍左右,阿斯巴甜为200倍左右,糖精(钠)为500倍左右,三氯蔗糖为600倍左右。使用合成甜味剂可显著节约加工成本,这也是当前食品工业在利益驱动下大范围普遍使用合成甜味剂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国已是全球合成甜味剂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产量约占全球75%,消费量占比更高。
发达国家对合成甜味剂的添加和消费严格管控。美国已不再允许将甜蜜素作为食品添加剂,欧盟在精制焙烤制品中禁止使用阿斯巴甜、糖精(钠)、三氯蔗糖、甜蜜素等合成甜味剂。阿斯巴甜在人体代谢中产生苯丙氨酸,由于苯丙酮尿症患者存在苯丙氨酸代谢缺陷,若体内积累过多会造成脑损伤,因此苯丙酮尿症患者不宜食用含有阿斯巴甜的食品。2023年5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向全球公开发布了《非糖甜味剂使用指南(Use of non-sugar sweeteners: WHO guideline)》,明确提出“使用非糖甜味剂对减少成人或儿童的体脂没有任何长期优势”“长期食用非糖甜味剂还可能会带来一些潜在的不良影响,例如增加成人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的可能性”“从长远来看,用非糖甜味剂代替游离糖对控制体重没有帮助”。 二、食品添加合成甜味剂危害大,需引起高度警示
长期食用合成甜味剂食品造成人体健康诸多隐患,不但扰乱和破坏人体肠道微生物环境及人体内脏器官,干扰胰岛素分泌,增加肥胖和糖尿病风险,还增加痴呆和中风等疾病风险。 合成甜味剂产品宣传误导消费者,尤其是对青少年产生极大危害。在“零卡”“零糖”推销下,消费者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每天大量饮用无营养、有强制性限量成分的合成甜味剂食品。有科学认知的学生家长无可奈何,痛骂“商家太黑心,用合成甜味剂调制各种口味饮料,引诱青少年消费,是既要钱又要命”。 合成甜味剂加工和消费已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部分合成甜味剂在生产过程中不仅造成职业病危害,还向环境排出大量废弃物和有毒物质。如三氯蔗糖在我国食品加工中被广泛使用,工厂废污排放和经人体食用代谢后的排出物,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欧洲、北美和亚洲的检测数据表明,三氯蔗糖在其污水处理厂以及流经的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沉积物等环境介质中稳定存在。美国已将三氯蔗糖列为一类新兴污染物。 合成甜味剂使用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如超范围、超剂量使用以及滥用等,使食品安全监管压力大增。在中小城市及农村地区,一些商家使用劣质合成甜味剂以及利用其掩盖食品缺陷,甚至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使用合成甜味剂,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巨大压力。
三、若干建议
进一步加强对食品添加合成甜味剂的监管。当前,我国合成甜味剂的超范围使用、超剂量使用以及滥用问题较多,必须采取专项整治行动,强化管控,严格限定合成甜味剂的应用范围和使用剂量,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食品添加合成甜味剂的产品抽检和监管。 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将三氯蔗糖等化学合成甜味剂纳入新兴污染物管制目录,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围绕合成甜味剂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状况,加大痕量检测及其污染治理的技术开发和应用。 围绕甜味剂的巨大需求,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重点专项,加快研制开发符合人民健康需要、安全性更高的新型天然甜味剂产品,扩大添加天然食糖的营养健康食品开发,停止使用化学合成甜味剂,推动营养健康型食品加工和消费。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
©2025 中国糖业协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商协汇
访问量: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