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产业发展】代糖添加剂安全监管困境及治理对策探析
最新动态
【产业发展】代糖添加剂安全监管困境及治理对策探析
2025-01-2121

一、代糖添加剂使用现状及潜在安全风险

我国代糖市场规模2023年已达到18亿元,2028年我国代糖市场规模将超过33亿元。代糖既包括糖醇类在内的营养性代糖,也包括天然甜味剂和合成甜味剂在内的非营养性代糖。尽管经研究发现,罗汉果甜味剂、麦芽糖醇等天然代糖添加剂在控制体重、预防龋齿、降低肝癌发病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综合来看,代糖并不是绝对安全和可靠的选择。
代糖添加剂已被证实会对微生物功能产生潜在影响,许多研究已经通过动物模型评估了一些代糖添加剂对肠道微生物组的影响,与食欲失控、激素失调、肠道微生物群改变及代谢紊乱等变化有关。长期食用代糖产品也会导致脑缺血损伤显著增加,内皮祖细胞功能障碍和脑局部血管生成的减少导致脑缺血损伤加重,还可能导致除脑卒中以外的其他缺血性疾病加重,如急性心肌梗死、外周动脉疾病等。世界卫生组织通过调查也显示了长期使用代糖甜味剂可能会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既往流行病学研究也表明,增加代糖饮料的摄入会增加患Ⅱ型糖尿病的风险。

二、代糖添加剂监管面临的困境及问题
代糖行业相关法规政策分为规范性政策和支持性政策,多是从宏观角度对代糖添加剂的使用和监管进行规定和建议,然而过往认定为绝对安全或未对使用上限进行强制规定,也可能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生认知的改变,代糖添加剂的使用标准也需要根据实践中产生的需求及时进行补充和修改。代糖食品行业中存在产品多方面的标识不符合规范情况,使用模糊的术语或不准确的描述来标示容易导致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出现偏差。但代糖添加剂的监管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才能做到精准发力,监管法规的执行力度和有效性也需进一步加强。社会公众的监督也是提高企业代糖添加剂质量安全的重要一环,但由于生产者与公众之间产品信息的不对等性对社会监督形成了限制和禁锢。相关食品安全信息和监督管理网络平台需要加强食品添加剂安全使用的科学信息,为消费者和其他社会主体建言献策和互动交流创造充分的条件。

三、代糖添加剂安全风险监管及治理对策

一是从政策和技术层面构建和完善行业分类监管及安全标准制度体系。根据代糖添加剂风险评价及毒理学分析数据对其进行管理等级的标识,使得代糖添加剂的监管更具针对性和效率性。随着代糖领域的不断发展完善,代糖添加剂对人体的影响也将更加明晰,对于单一甜味剂及不同类型的甜味剂混用对人体是否会产生危害性和危害程度将会有更加明确的解释。代糖添加剂的使用国标也需要紧跟行业的发展变化和现实需要适时进行调整。
二是内部治理层面需加强和落实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监管力度及失职追责机制。《食品安全法》对生产经营中未如实标注食品添加剂成分的行为作出了禁止性规定,生产食品使用的所有代糖添加剂应该逐一在配料表中进行标示,避免对消费者造成欺骗和误导。监管机构应加大对添加剂及其加工食品的抽检力度和主动性,及时整治违规标识及超过标准限量和适用范围滥用添加剂的行为。建立并严格落实监管机构食品安全失职追责制度,督促食品监管机构重视平时的食品安全风险预防及安全监测。
三是外部宣传层面要形成和巩固代糖添加剂信息共享及社会监管合力机制。行政监管部门应当在信息交流机制中发挥好引导作用,借助多种方式对公众进行代糖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引导公众对于代糖的正确认知及合理适量的摄入。食品行业协会及其他社会组织也可以通过与行政监管部门的合作为消费者提供帮助,并将社会舆情和消费者的利益诉求转达监管机构,构建和串联起“消费者—社会组织—监管机关”的食品安全监督合力机制。

从现有研究来看,代糖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天然糖的良好替代品。针对目前食品安全大背景下代糖添加剂监管面临的系列问题,需要从国家层面的政策标准入手,明确监管机构的权责,重视和强化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管理,肃清市场环境和行业生态,调动社会力量形成监管的合力,共同推进代糖添加剂合理使用的健康氛围。
(本文引自《代糖添加剂安全监管困境及治理对策探析》)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