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中国糖史】唐代制糖技术引进
最新动态
【中国糖史】唐代制糖技术引进
2024-10-2512

虽然学者对中国古代蔗糖生产起于何时争议不断,对糖的质量也有不同看法,但是公认唐代是制糖技术大发展的时代,而发展的转折点是从印度取熬糖法,制糖技术实现飞越。偶然发现的一张敦煌残卷,成为中国糖史上极为重要的史料。

引进印度制糖法

唐初中印文化交流频繁,王玄策就先后四次出使天竺,其中两次是在太宗朝,两次在高宗朝。贞观十七年遣李义表、王玄策使西域,游历百余国。

贞观二十一年,摩揭陀国始遣使到大唐朝聘,使者献上波罗树等奇珍异物,也献上了沙糖。唐太宗见到这种沙糖的质量比大唐的好,我国自制的沙糖易于溶化为浆,外观上既黑又湿,较之摩揭陀所献沙糖,颇为逊色。于是派人到印度学习熬糖法。贞观二十一年出发,到后不久,摩揭陀发生内乱,学习被迫中止,于贞观二十二年上半年经吐蕃回国。史籍没有记载学习的是什么制糖方法,也没有记载制的什么糖,只说效果很好。

成书于659年的唐《新修本草》卷十七沙糖条:“味甘,寒,无毒,功体与石蜜同,而冷利过之。笮甘蔗汁煎作。蜀地、西戎、江东并有,而江东先劣后优”。

正史与药典相呼应,一说“色味愈西域远甚”,一说“江东先劣后优”,十几年的时间效果明显。

《新唐书》讲的是扬州上诸蔗,《续高僧传》讲的是往越州(绍兴)制糖,一个是派人去学,一个是请人来教,应当是两回事。而且,显庆五年是660年,比《新修本草》编成要晚一年,“匠二人”传授的制糖方法应与《新修本草》“新附”所记方法不同。可是这批专家传授什么技术,制出的石蜜或沙糖是什么形状,文献中找不到记载。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