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两汉三国时期,关于甘蔗种植的记载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曹丕《感物赋》并序:“丧乱以来,天下城郭丘墟,惟从太仆君宅尚在。南征荆州,还过乡里,舍焉。乃种诸蔗于中庭,涉夏历秋,先盛后衰,悟兴废之无常,慨然永叹,乃作斯赋:伊阳春之散节,悟乾坤之交灵。瞻玄云之蓊翳,仰沉阴之杳冥。降甘雨之丰霈,垂长溜之泠泠。掘中堂而为圃,植诸蔗于前庭。涉炎夏而既盛,迄凛秋而将衰。岂在斯之独然,信人物其有之”。
左思《蜀都赋》:“其園则有蒟蒻茱萸,瓜畴芋区,甘蔗辛姜,阳蓲阴敷”。
有园圃、中庭、圃、其園字样,可见在晋以前,甘蔗是种在“園”中的,与花草瓜果蔬菜并列,并不像后代大面积种植的。这样小规模种植,主要当水果生啖,充其量榨点蔗汁,制糖的可能性不大。
种植甘蔗的地域范围,张衡说的是南阳,曹丕说的是亳州,左思说的是成都,还有司马相如《子虚赋》:“其东则有蕙圃、……诸柘、巴苴”,是在云梦,洞庭湖一带,都在北纬34°线以南,虽然规模不大,但范围很广。
《山海经·南山经》[《山海经》是先秦重要古籍,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全书记载了约40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位历史人物,400多个神怪畏兽。还有先民科技成果的记载。《山海经》版本复杂,影响很大]:“又东三百七十里曰仑者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有木焉,其状如谷而赤理,其汁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这座仑者之山,所指含混,只在澜沧江、怒江到湄公河、萨尔温江这一广袤地区,崇奉昆仑山岳的民族,离广州近。其状如谷而赤理,可能是甘蔗之一种的昆仑蔗。
晋嵇含记载岭南地区草、木、果类植物的专著《南方草木状》卷上草类十三亦有类似记载,并有“泰康六年,扶南国贡诸蔗,一丈三节”的记载。三国时,孙吴派朱应、康泰出使扶南,看到扶南甘蔗比交趾甘蔗还要好。
李治寰先生认为,诸葛亮安定南中,促进昆仑蔗从云南引进到四川,从而使四川种蔗制糖发展较快,后世糕点行业供奉诸葛亮为祖师。《太平御览·饮食部第十五》卷八五七:“新城孟太守道:蜀猪豚鸡鹜,味皆淡,故蜀人作食,喜着饴蜜”。蜀人喜甜食,诸葛亮创造了种蔗制糖的条件,二者应当有关系。
以上是两汉、三国时甘蔗种植的记载,地域很广泛,生长茂盛,质量特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