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中国糖史】宋时期糖业状况——制糖工艺
最新动态
【中国糖史】宋时期糖业状况——制糖工艺
2025-02-277
宋代发明一套石碾碾蔗榨泊的取汁工艺。《糖霜谱》记载蔗碾:“驾牛以碾所剉之蔗,大硬石为之,高六七尺,重千余斤,下以硬石作槽底,循环丈余”“次入碾,碾阙则舂,碾讫,号曰泊”。对石碾的结构和用法作了详细描述,石碾有效地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只可惜没有配图。紧接着“次蒸泊。蒸透,出甑入榨,取尽糖水。投釜煎。仍上蒸生泊。约糖水七分熟,权入瓮。则所蒸泊亦堪榨。如是煎蒸相接。事竟,歇三日(过期则酿)。再取所寄收糖水煎”。整个流程比较复杂,先对甘蔗削皮,其次挫成片,其三入碾,其四蒸泊,其五榨取蔗汁。

图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的石碾
对照《敦煌残卷》和《糖霜谱》的榨蔗法,印度榨蔗五寸截断,不削皮,不蒸蔗渣再榨。我国宋代榨蔗削皮,减少了蔗皮蜡汁、色素和纤维。蔗渣过蒸再榨,符合压榨——渗透混合法提取蔗汁科学原理,可榨出蔗汁的大部分,产糖率高,质量亦好。宋人将带蜜沙糖称为红糖或红沙糖,把分蜜沙糖称为沙糖、白糖或白沙糖,只是从形态上表示两种沙糖的区别。所谓白沙糖只是经过清汁、分蜜,颜色较红糖稍浅淡一点,真正的白沙糖是在黄泥水淋法出现之后。熬糖脱色,主要是反复熬炼和撇去泡沫,使颜色变淡。孟诜《食疗本草·石蜜(乳糖)》“此皆是煎甘蔗汁及牛乳,煎则细白耳”。敦煌残卷中没有提到使用添加剂或澄清物,宋代和元代的文献也没有提到把澄清物加入蔗汁中。宋代典籍中提到的白沙糖,多来自外国,可能使用的是马可·波罗提到的用一种树灰脱色的比较白的糖。之后试用过各种各样的“添加剂”,灰、牛乳、鸡卵清、鸭卵清、石灰、山白土、溪泥等都试过,一代又一代经过多种多样的试验,终于发现了黄泥水淋脱色法使蔗糖脱色变白,被《天工开物》记载下来。
宋末元初,马可·波罗在福建亲眼见到“非常白”的糖。《马可波罗游记》中值得注意的是两点:一是熬炼过程中向锅里投入一种树灰,二是这种技术是从“巴比伦”传来的,这就与宋代大食进贡的白沙糖联系起来了。埃及从印度引种甘蔗大约在公元710年左右。尔后尼罗河畔蔗田遍布,大规模的糖厂也纷纷建立起来。其所产糖量大质优,除供国内几近奢侈的需求外,仍能出口,成为政府税收的重要来源。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